爱学习的人,卡在”日常”里

有时候我会突然害怕:我是不是已经不再会”正常工作”了?

2011 年开始摸索建站的时候,什么都不懂。WordPress 的后台像迷宫,主机商的控制面板更是天书。遇到问题就泡在论坛里一页页翻帖子,为了让一个小功能跑起来,能对比选择三四天。数据库报错了不知道怎么修,就重装;主题不合适了不知道怎么改,就换一个;服务器迁移搞砸了,就熬夜到凌晨重来。

我越来越觉得,那时候的”笨”反倒是一种福气。不懂,所以踏实;不会,所以一步步学。邮件营销工具不知道怎么用,就一个功能一个功能摸;SEO 插件的每个选项都不确定,就一个个试;Google Analytics 的报表看不懂,就边用边查资料。像一个初学者应该的样子——专注、耐心,愿意把时间花在看起来”没意思”的地方。

那些年里,从写文案到修图片,从拍视频到投广告,从分析数据到优化页面,说不上专业到极致,但每一块我都能把它按下去,让它转起来。

真正让我焦虑的是最近这几年。

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沉迷于”攻坚”的快感。可以花一个月时间研究 Dify 的工作流,搭建一套十几分钟就能生成博客的系统,上线之后却一个多月只用过一次。可以深夜研究 Google Ads 的结构和策略,第二天却不愿意去清理搜索词、加几条否定词、改一处落地页的标题。

说到底,我是靠”突破”给自己发过糖的人。我沉迷于难题被啃下来时那一瞬间的烟火,而日常运营像低速的河,慢慢走,看不见浪花。明明知道网站真正需要的是什么:标题要贴近搜索意图,图片要压缩到合适尺寸,无效询盘要用表单挡在门外,低质量关键词要及时排除。这些事情重要,却不刺激。它们像窗台上的绿植,需要记得浇水、修剪、换土,没什么仪式感,也很难在当天看见效果。

而研究新工具像打开一扇扇窗,每次都有风吹进来。新的 AI 应用,新的营销策略,新的技术方案——它们带着”突破”的承诺,让我觉得这一次,这一次一定能找到那个”一劳永逸”的答案。

这让我想起学生时代的自己。我学习从不努力,但总能考第一,全班第一,全年级第一,我一直以此为荣。现在我忽然发现,那些能够沉下心坚持做一件事的同学,即便成绩不如我,但那种心理上的踏实感是我从未拥有的。他们每天按时完成作业,每个知识点都认真消化,虽然慢,但很扎实。而我习惯了靠”灵光一现”过关,现在面对需要日复一日维护的工作,就显得格外无力。

我想起刚开始建站的那些年,每解决一个小问题都会让我开心半天。现在回头看,那些”小问题”其实就是日常运营的全部内容。只是那时候它们对我来说都是”难题”,所以每次解决都有成就感。现在它们变成了”例行公事”,我反倒不愿意碰了。

后来我又想,会不会不是我的问题,而是工作本身的性质?我的工作没有标准流程,每个决策都需要重新分析——选哪个插件,改哪个标题,投哪个关键词,每一步都有无数种可能。不像送外卖或开滴滴,路线清晰,执行简单。我的每一天其实都在做小型的商业决策,这本身就是消耗心力的事情。也许我一直在为一个根本不存在的”拖延症”而苦恼。

也许那些我以为的”日常工作”,其实并不日常?每次选择都意味着要评估风险,考虑投入产出,预判市场反应。即使是”改一个标题”这样看似简单的事,背后也要考虑SEO、用户体验、品牌调性、转化目标。这些思考过程是隐性的,但很耗神。

而研究新工具给我带来的”学习快感”,可能就是大脑在这种持续决策疲劳中寻找的一种休息方式——至少在学习的时候,目标是明确的,就是”搞懂它”。

写下这些,不是为了给自己找借口,也不是为了得出什么结论。我只是好奇:到底有多少人的工作是真正”日常化”的?还是说,我们都在假装自己的工作可以被标准化,但实际上每一天都在做无数个小决定,只是有些人适应得更好?

也许有一天,我会找到在持续决策和执行之间的平衡点。或者也许我会发现,这种纠结本身就是这类工作的一部分,不需要被”解决”,只需要被理解。

Leave a Comment